查看原文
其他

知天命的价值人生

王冠亚 王冠亚 2023-06-26

这是我的第309篇原创文章


知天命的价值人生

——唐朝老师影响我的10种人格

前天在书院早安帖看到唐朝老师关于竞争的一段引言:“如果百事可乐不存在的话,我也会尝试去发明一个宿敌来。竞争使得双方都时刻保持警惕,促进我们不断精益求精,我们都是强大的竞争者。——可口可乐董事会主席郭思达。”

读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翻到了自己在2018年写的一篇文章《优秀的竞争对手,也让人悠然神往》。彼时,我和唐朝老师并不熟识,这种“穿越时空、跨过山海”的隔空共振,时常让我觉得内心激荡着一股强大的“心流”,徜徉在愉悦的海洋中。


昨天是我加入书院的第500天。对我而言,无数个昨天都和今天一样,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壶茶,然后静静地等待早安帖。唐朝老师发文后,大家就像老朋友一样,挤在一起,相互问候,说说笑笑,在一片轻松祥和的氛围中,开始了元气满满的一天。


唐朝老师喜欢苏东坡,刚好我也喜欢。论词,“苏辛”并称;论诗,“苏黄”齐名;论文章,苏轼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论书法,苏轼位列“宋四家”之首;论人品,苏轼为人耿直,“一肚子不合时宜”;论师道,“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皆当朝名士……


苏东坡的人格是多元的。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唐朝老师喜欢巴菲特,刚好我也喜欢。论投资年限,巴菲特最资深;论投资体系,巴菲特最完备;论世俗成就,巴菲特最富有;论社会影响,巴菲特最知名;论社会贡献,巴菲特的慈善捐助是有史以来最大额的,而且并没有以巴菲特命名,而是直接捐给盖茨基金会……


巴菲特的人格也是多元的。在我看来,巴菲特是举世无双的投资家,也是卓尔不群的企业家;是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也是广济天下的慈善家;是资本帝国的掌舵人,也是风趣幽默的段子手;是家财万贯的商业奇才,也是学富五车的智慧儒者;是伯克希尔数十万员工的老板,也是全球上千万投资者的老师……


苏东坡已逝千年,巴菲特远在万里。很幸运的是,我能遇上唐朝老师。在唐朝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多重人格的投射,不仅仅有巴菲特的专注,苏东坡的达观,还有张五常的睿智,老芒格的犀利……今天是唐朝老师五十生辰之际,我想谈谈唐朝老师影响我的10种人格:

1

专注


唐朝老师说过,他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一点,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窝在家里看书。经过人生早期的奋斗和积累,唐朝老师从33岁开始就不再上班,而是专注于享受阅读、投资和生活的乐趣。2021年9月,我和唐朝老师曾在武汉见过一面,当时他从成都迁居苏州,托运的书籍超过40箱,多达1800本,是真正的“孔夫子搬家”。


唐朝老师对阅读的专注,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唐朝老师更喜欢阅读文字材料,而不是音频和视频。因为从传输信息的效率来说,文字要远甚于其他形式;再比如说,唐朝老师几乎谢绝了一切的公开活动,专注于在书海里徜徉。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唐朝老师说自己的主业是阅读,副业才是投资。对此,我深以为然。纵观历来伟大的投资者,几乎都是手不释卷。巴菲特日理万机,但他每天至少要保持6个小时的深度阅读;芒格患有眼疾,但他克服重重困难,一周还要读20本书,被誉为“行走的书架子”;伯克希尔的投资经理托德·库姆斯,每天至少要阅读500页。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强度阅读中,我们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超越他人的认知优势,进而取得投资上的成功。


关于阅读,有三个常见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三是读多少?其实,唐朝老师曾多次解答过这些问题。第一,开卷有益。读了一本书,通过“书勾书”,自然会产生很多新书。对于爱书之人来说,手上的书永远是读不完的;第二,不求甚解。不要试图去搞懂书中的每个细节,懂的自然会懂,不懂的说明没有缘分,暂且丢到一边;第三,顺其自然。一年要读多少本书,其实并不是“任务”,而是全凭兴趣,读着读着,最后自然呈现的结果。


关于阅读,我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少时,漫长炎热的暑假,我总是喜欢以连环画消闲,从中知道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知道了大义凛然的颜真卿、精忠报国的岳武穆、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寒风凌冽的冬日,在卧室里点一盏灯,暖黄的光线如水般倾泻在书上,在文字里与古人神交,真的是人生一大乐趣。


对于成年人而言,也许读书是一种难得的奢侈。毕竟,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容易”二字。生活的柴米油盐,社会的灯红酒绿,处处考验着我们对“诗和远方”的追寻。唐朝老师是我的一座灯塔,他让我坚信,专注于阅读是人生最有效率的进阶之道,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排在人生重要位置的优先级。


2021年8月,我买了一套200平左右的大平层。今年装修的时候,我跟设计师唯一提的要求就是,要在我的书房里,安放一整面的书墙。以后如果有客人来的话,我一定会带他参观我的书房,跟他介绍我读过的那些书。是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体验,充盈了我的生命;也是阅读,让我有缘和唐朝老师结识,进而有机会一窥投资之堂奥。

2

睿智

在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其实并不缺少大V,毕竟只要读过巴菲特,都可以说上几句“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理性面对市场波动”、“企业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云云。熟悉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和框架,只能说是投资“扎马步”的基本功。


但是,有没有真知灼见,而不是人云亦云,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真实水平的。唐朝老师多年的深度阅读积累,让他在认知方面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认知,是唐朝老师身上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以下试举三例:


关于保险


众所周知,保险浮存金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杠杆之一。从1967年涉足保险业开始,巴菲特在每一年致股东的信里,几乎都会把保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于是,在一些投资者眼里,买保险股是一种天然正确的“价值投资”,毕竟巴菲特也是这样做的嘛。而且,中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未来的市场空间还很广阔,简直是投资的不二之选嘛。


然而,唐朝老师告诉我们,从资金端来看(浮存金的来源),现在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其实都是依赖于历史经验,根据“大数法则”计算出来的结果。费率究竟是否合理,无法被证实或证伪;从资产端来看(浮存金的去处),保险资金的投资完全依靠于保险资产管理人的投资水平。对于保险公司的外部中小股东而言,其资金投向其实是一个“黑箱”。既然看不懂,那就不要投。


巴菲特认为,评估保险业最重要的就是浮存金的规模及成本。在我看来,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由于保险的承保和理赔并不是发生在单一年度,因此要想准确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他们除了被迫接受保险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以外,别无他法。巴菲特买保险公司,和普通投资者买保险股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地产


从1998年“房改”制度全面推行算起,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波长达20年的牛市。在此期间,无数关于“楼市泡沫破灭”的预言屡屡被打脸。对“房价永远涨”的预期,对楼市的后来走势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港交所上市的内房股曾长期处于价格“洼地”,然后在2017年前后经历了一波“十倍股”的壮阔行情,更加强化了很多投资者对地产股的信仰。


然后,就是在2017年内房股甚嚣尘上之际,唐朝老师白纸黑字地写过,不管内房股怎么涨,自己绝不参与。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包括两点:第一,房地产的商业模式是“买地”→“盖房”→“回笼资金”→“继续买地”→“继续盖房”→“回笼资金”→“继续买地”的无限循环,它没有自由现金流,它的终极价值可能体现在一堆土地和房子上;第二,房地产属于高杠杆行业,顺风时扩张极快,逆风时却很容易一败涂地。


看看内房股的近期表现吧:融创中国(1918)在2020年1月3日创下历史最高价43.224港元/股,今日收盘价1.67港元/股,跌幅96.14%,总市值91亿港元;中国恒大(3333)在2017年10月25日创下历史最高价27.397港元/股,最新收盘价1.65港元/股,跌幅93.98%,总市值218亿港元。


也就是说,如果一名投资者在高点入局内房股,基本上会遭遇无可挽回的“价值毁灭”。也许有人会说,谁会在最高点买内房股呢?那么我们假设融创从最高点已经跌去80%,投资者在8.64元/股的位置上“抄底”,如今的损失并不是16.14%(96.14%-80%),而是80.67%(6.97/8.64),同样是投资的不可承受之重。


关于茅台


作为A股市场历史表现最好、受关注度最高的企业之一,只要茅台的季报、年报一出,市面上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分析文章。由于茅台的主营业务比较简单,如果仅仅是罗列财务和业务数据的话,其实很难写出新意。但是,唐朝老师对茅台的掌握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即便是这样一家“大众情人”型的企业,唐朝老师仍然可以“挖地三尺”,找到很多亮点。


比如说,唐朝老师曾写过一篇《中报透露,茅台偷偷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大意是说,唐朝老师在阅读茅台2022年中报的时候,发现上市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从以前的6%左右,下降至4.2%。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这是很难察觉也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被唐朝老师敏锐捕捉到了一丝“异常”的气息。经证实,这属于茅台集团向上市公司公众股东让利的行为。


很多投资者很喜欢买保险股和地产股,殊不知这里面可能隐藏着很深的价值陷阱;还有很多投资者很不屑于投资茅台,认为这属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事儿,不能证明自己的“投资水平”。


然而,事实雄辩地证明,最近十年是买茅台还是买保险地产,决定了投资者是赚得盆满钵满还是两手空空。凡此种种,并不是靠背几句巴菲特语录就可以的,背后潜藏的是唐朝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

3

无私


写投资文章的大V很多,但是能够做到公布自己投资实盘的,唐朝老师恐怕是全网第一人。绝大多数投资者不公布实盘,其实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是水平不够,没什么好写的,写出来也怕被打脸;二是不愿分享,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凭什么无偿提供给别人?三是有些投资者本身是基金从业人员,受制于监管和公司内部的规定,发布个股研究的时候会比较谨慎。


当然,不公布实盘本身没什么好苛责的,毕竟这也不是法定义务。只不过,对于像唐朝老师这样水平很高又乐于分享的大咖,我始终心怀着一颗崇高的敬意。要知道,公布实盘并不是一件能够轻松做出的决定:


首先,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任何伟大的投资者,都一定会有出错的时候。即便自己不出错,市场也总会有出错的时候。在萍水相逢的网络世界,难免会遇上一些口无遮拦、黑白不分的“喷子”——市场好的时候,他嫌你赚得不够多;市场差的时候,他嫌你投资水平低。不管怎样,都不可能做到在100%的时间段内,让100%的投资者都满意。


其次,这需要很高的水平。唐朝老师基本上保持着每周3~4篇的更文频率,而且每篇文章都是干货满满。除了在极少数时间段(比如市场情绪极度悲观的时候)给大家熬一点“鸡汤”、做一些“按摩”以外,唐朝老师绝大部分的发文都致力于解决投资实务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在我看来,“有道无术”是纸上谈兵,“有术无道”是缘木求鱼,而唐朝老师实现了“有道有术”的完美融合。


再次,这需要很善的发心。唐朝老师曾经说过,自己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那么他愿意以此回向社会,向更多人无偿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无论是书房还是书院的分享,基本上都是免费的。仅有的一点象征性收费,也只是为了挡住那些毫无感恩之心的人。不是想收这些人的钱,而是不愿意与之为伍,仅此而已。


唐朝老师的分享,一大特色是“中翻中”——用较通俗的语言,把那些佶屈聱牙的词汇或概念解释清楚。哈哈哈哈,“佶屈聱牙”这个词本身就很不通俗,对不对?唐朝老师的文章里,就很少出现这种“超纲”词汇。并不是唐朝老师不会这样写,而是他有一颗“同理心”,他总是抱着“老妪能解”的态度,耐心地俯下身子,尽量让更多人能看懂。


《沃伦·巴菲特如是说》的作者珍妮特·洛曾说,巴菲特的性格充满着令人愉悦的适度幽默和善意。而且,他总是刻意用通俗的语言和比喻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便能更好地和很多非专业人士沟通。如果他任由自己的智慧泛滥的话,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我想,这样的评价放在唐朝老师身上,也是颇为允当的。


唐朝老师的分享观,对我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唐朝老师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其实是要通过对别人有价值来实现的。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你给别人创造的价值多少。对别人有价值,别人就会尽可能地维护你,你也就获得了成长路上的更多助力。


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的我会尽可能地“成人之美”。比如别人因为我而赚到了一笔钱,或者办成了一件事,或者解决了一个难题,我都会特别开心。我给别人的帮助,如果别人没有反馈,我也不会计较,这只是识人付出的一点成本而已;如果别人懂得感恩,那我又多交到了一位朋友。正反都是赢,感觉很惬意。

4

幽默


今年是唐朝老师五十生辰,但在他的字里行间,展现的根本不是他自述的那个“中年胖子”,而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少年感”。对于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唐朝老师很少冷冰冰地回复“不知道”,而是以一种幽默的口吻,让人在忍俊不禁后又回味无穷。


比如说,之前有人问唐朝老师,分的美团股票什么时候到账,他会“一本正经”地说,长得丑的先到账,像你这种长得美的,只能等到三月份才到账了;再比如说,有人问唐朝老师,下周股市会怎么走,他会“郑重其事”地说,持续向右波动。


有一种观点认为,“幽默是一种能力的余量”,我不能赞同更多。比如苏东坡,当生活的苦厄降临时,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他总是选择一种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在精神的层面,继续高贵地昂首活着。在苏东坡的诗文里,我真正领会到了什么叫“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宋代朱弁在《风月堂诗话》里评价苏东坡的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风趣:


“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若瞠乎其后矣。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鲁直之大不幸也。”


你看看,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就只有黄庭坚写的诗,还能跟东坡词抗衡;等到苏东坡晚年漂泊海南、浪迹天涯的时候,黄庭坚也再没法儿接招了。谁说苏东坡不幸呢?最不幸的人,明明是黄庭坚。


我每次想到这段评语,都会忍不住哈哈哈哈哈哈哈大笑。真的,幽默是一种能力的余量。当唐朝老师展现出他的幽默时,是因为他的心境是澄明的,心态是放松的,心思是单纯的。永远年少,永远热泪盈眶,不就是因为心怀一颗赤子之心么?

5

随和


有能力的人,有时会容易产生一种“自命不凡”或“自视过高”的倾向。这一类的人,自己的内心活动常常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在我看来,有意识地去跟别人做身份上的“区隔”,恰恰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真正自信的人,反而会有意地自降身段,以免让周围的人感到压力。


很喜欢刘慈欣《球状闪电》里的一段话:


“与现在习惯于在潜在竞争者面前咄咄逼人地显示力量的都市男性相反,他每时每刻都努力将自己的力量隐藏起来。这是一种善意,怕这种力量伤害了像我这样的人。他仿佛时时都在说:我真的很抱歉,让您在她面前感到自卑,这不是故意的。”


我现在越来越明白,“他每时每刻都努力将自己的力量隐藏起来”是怎样的一种善意。


比如说巴菲特,在2005年致股东的信里讲了一个段子,说有一对年迈的夫妇,在庆祝结婚50周年的晚宴结束之后,妻子沉浸在温柔的音乐、醉人的香槟和摇曳的烛光中,内心突然泛起一阵久违的冲动。妻子故作娇羞地向丈夫提议:“我们上楼去做事吧!”丈夫勉为其难地说:“上楼也行,做事也行,又上楼又做事那可吃不消。”


巴菲特其实是想说,自己的愿望是能够同时做好企业并购和股票投资,他希望自己“既要......又要......”的想法,不会受到类似的挑战。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因为我是优秀的企业家,所以我是成功的投资家;因为我是成功的投资家,所以我是优秀的企业家。”从本质上来说,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经营企业和投资股票的思路是一样的。


唐朝老师有时候也会讲一些段子,这常常会让我们的小圈子充满快活的气氛。现在我再看到一些成语,比如说一日千里、日理万机、双管齐下、管鲍之交、吞吞吐吐、一针见血,已经很难想起它们本身的含义。


其实,这正是唐朝老师待人随和的一种表现。他似乎一直在努力传递着这样一层信息:大家不要“神话”我,我其实跟大家一样,都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的“凡人”一枚。


窃以为,幽默与随和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随和就是通过幽默体现的。对于大咖来说,能跟别人开玩笑,至少说明自己是不端着的,是放下架子的,是没有偶像包袱的。


在我看来,幽默和睿智要配合起来,才显得完美。单单睿智的人,你会觉得他有些无趣,有些高冷,有些犀利,有些不近人情,甚至不想靠近;单单幽默的人,你会觉得他有点滑头,有点油腻,有点轻浮,有点花里胡哨,甚至让人讨嫌。


像唐朝老师这样,既睿智又幽默,睿智让人折服,幽默让人亲近,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人格。

6

淡泊


据说,如今在办公室挂书法横幅的话,如果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类的,很容易被人贴上“中年油腻”的标签。这可能是因为,越缺少什么就越想昭示什么吧!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群人,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沽名钓誉,隐居山野实际上是为了“待价而沽”,最终落得个“终南捷径”的笑谈。


唐朝老师很少说自己“淡泊”,相反他还经常大大方方地承认“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既然我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而你以很体面的方式表达了你的赞美,这岂不是两全其美么?但是,赞赏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设置这样一个小小的门槛,来区别哪些人值得交往,哪些人应当远离。


在我看来,唐朝老师的一言一行,真正隐藏着一颗“隐士”的心。


首先,唐朝老师不图名。事实上,连我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当然,我也从来没问过。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鲁迅、茅盾、巴金、老舍不都是笔名么?唐朝老师也从来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不参加任何公开活动,不加任何群聊,不混任何圈子(书房、书院除外)。就连图书颁奖,别人上榜是头像,老唐上榜是头象;


其次,唐朝老师不图利。像他这样能够长期保持20%以上投资业绩的,放眼整个投资圈也不多见。唐朝老师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比如接广告、开私募、收学费),但我明白,他是不愿意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放弃他认为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自由的时间、个人的隐私、亲情的陪伴)。


来来来,我们再一起温习一遍《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有一天,当我们历经千帆的时候,也许终究都会明白: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7

雅量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唐朝老师拥有60万读者,哪怕仅仅有千分之一的“喷子”,那也是600人。他们的存在,似乎是在秀人类智商和情商的下限。比如分众跌了要指责一番,洋河不涨要批判一嘴,其思想之幼稚,逻辑之奇葩,简直让人好笑。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替唐朝老师打抱不平:这些人呐,不是坏就是蠢。


唐朝老师告诉我,能用 “蠢”去解释的,就不要往“坏”处想。这句话真的让我茅塞顿开。觉得你坏,自己气得也牙痒痒,内心充满了愤懑;觉得你蠢,自己都为你感到悲哀,内心充满了怜悯,也就更加容易原谅一些没有头脑的人和话。现在我很少记恨别人的粗鲁和无礼,心里总是想着,放过别人,其实是放过自己。是这个道理,对吧?


有很多热心的志愿者,搜集整理唐朝老师的原创文集,然后免费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搬运唐朝老师的原创文章到别的平台,且不注明来源。更有甚者,还有人标了自己的原创。唐朝老师很少跟这些人计较,因为根本不值得为他们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不恨你,我只是可怜你”,这其实是一种悲悯,一种雅量。

8

赏誉


翻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时常可以看到巴菲特对旗下经理人热情洋溢的赞美,比如在2005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


“我们的经理人专注于加深企业的护城河,且在这方面才华横溢。究其原因,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在被伯克希尔收购以前,他们已经管理了这家公司很长时间。伯克希尔入局之后,唯一的作用就是继续坚持原来的方向。”


唐朝老师也经常鼓励和赞美大家,比如他夸癫老长得美,林林有才华,小觉佛法深,兔兔知识广,观霖性格好,菜菜学历高,都是“千人千面”。唐朝老师还经常说,自己很少承担家务,主要是领导嫌弃他“笨手笨脚”。如果我们细品的话,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表达。高明在哪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们高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陈情表》,当时晋武帝征召他去做官,李密推辞不就,上了这道表文。李密的表述非常有艺术性,他说自己其实是想做官的啊,但无奈家中有年迈的祖母,陛下您提倡以孝道治天下,肯定能够体谅我的境况。晋武帝一听,非常感动,不但同意了李密的请求,还叫郡县负责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在我看来,无论是古代社会的君臣,还是当今社会的父子、夫妻或朋友,多肯定对方,少标榜自己,解释是自己“做得不好”而不是“不屑于做”,彼此的相处就会和睦很多。


真诚的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我自己就有一种很深的体会,别人对我的赞美,本身也会加深我对别人的好感。或者说,我对别人的好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人对我的欣赏。夸夸群和赞赞群,其实就很容易推动自我价值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融洽。

9

谦逊


专注阅读,睿智过人,无私分享,风趣幽默,待人随和,淡泊名利,有容人之雅量,无孤芳之自赏,这样的唐朝老师,又有谁会不爱呢?


更难得的是,面对众人真诚的赞美,唐朝老师始终保持着克制和冷静,他多次宣称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年胖子”,是为巴芒摇旗呐喊的“小喽啰”,希望大家不要把他捧上“神坛”。


在我看来,为人谦逊,时时刻刻保持低姿态,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往小处说,如果我说我做得好,难免有好事之徒过来“揪辫子”;如果我从来没说过自己很厉害,你又还能指手画脚些什么呢?往大处说,人类之于宇宙万物,犹如沧海一粟。当我们仰望遥远的星空时,我们就会越发意识到自身的渺小。


当然,谦逊并不是凡事都要说自己不好。在和大人物交往时,要相信自己也是一道光,是为“不卑”;在和普通人相处时,要明白自己也是普通人,是为“不亢”。


在我看来,一个健全的人格,应该像苏东坡说的那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虚心实腹,不卑不亢,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10

达观


记得有一次看到一条留言,大意是说,倘若有一天老唐选择归隐,我一定会跟他作揖告别,说一声“江湖再见!”唐朝老师回复说,对你的豪气表示赞赏。


当时,我脑海里闪过的是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呵,聚散都是人生常事,有人来,也有人走,我们能把握的,只有每一个“当下”。


少时的我,最喜欢听“山无棱,天地合”的铮铮誓言;现在的我,觉得人际关系的相处,无须设定任何期限,命运把我们带到哪里,我们就去到哪里。


这倒不是薄情,而是渐渐懂得:有缘之人不会走散,走散之人自是无缘。一生的旅程中,总有人悄无声息地来,也总有人猝不及防地走。你来了,我翘首欢迎;你走了,我默默相送。


当然,顺其自然并不是无所作为,达观也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有为的努力。唐朝老师说过,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断抬高自身机会成本的过程。


一开始,我们没得选,好人坏人都得打交道;紧接着,我们可以保留好人,排除坏人;到最后,身边都是好人,就有了在“好人”和“更好的人”之间选择的资格。


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既是为了让自己有得选(包括选自己想过的生活,选自己想相处的人),也是为了避免成为别人(尤其是你欣赏和喜欢的人)手中打下的那张牌。

冠亚说

值此唐朝老师五十生辰之际,我们送上了很多“生日快乐”的祝福,比如说,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再比如说,赚得多,活得久,众人爱。其实,很难用一个角色去定位唐朝老师,在我们心中,他是老师,是朋友,也是知己;对他的感情,是尊重,是追慕,也是敬爱。


也许很多朋友都和我有类似的感受: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其实是赚钱;没想到,在书房和书院浸染久了以后,才发现“价值投资”原来只是“价值人生”在投资领域的映射。我们的终极追求,不是实现财富单项的最大化,而是以自己舒服的方式,过好这普普通通而又独一无二的一生。


遇见唐朝老师,确实是我人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四年来,唐朝老师的人格已经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四年来,我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结识了一群有趣有料的可爱朋友,过上了“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幸福生活。

现在的我,每天的内心都充盈着对昨天意犹未尽的回味,对今天策马奔腾的热爱,对明天一往无前的憧憬。不迷茫,不焦虑;很阳光,很坚定。我深知,要想一直拥有这种美好的状态,未来只有“努力”这一条路可以走。毕竟,能够幸遇名师,幸遇大家,已经花光了我所有的运气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